環創科技新聞中心:如何在2017年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的處理量?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將培育一大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解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水污染等多項城市問題,力爭在2017年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在內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集中的重點區域,也是產生工業固體廢物和再生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去年,這一區域產生大宗工業固體廢物達到23.7億噸,歷年的堆存量更是數字驚人,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更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工信部節能司司長高云虎表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就是將這些尾礦、廢石、鋼渣等大宗固廢“變廢為寶”,并能夠有效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京津冀地區每年建筑用石灰巖質砂石料總消耗約6億噸,基本通過開山炸石取得,據估算炸藥爆炸排放大氣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約相當于746萬輛小汽車的年排污量,超過北京市全部機動車的排放量。大力推動尾礦代替砂石料是減少工業爆破的有效措施,也是治理霧霾的重要手段。
工信部節能司副司長畢俊生指出,當前京津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存在產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技術支撐不足、體制機制不順等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畢俊生:產業規模小,從事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企業多以中小型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無法獲得明顯的規模效益,缺乏市場競爭力;產業發展存在技術瓶頸,缺乏大規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帶動效應的重大技術和裝備。
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計劃》,將有利于發揮地區間的優勢和潛力,不僅對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也對引導和帶動全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畢俊生表示,《行動計劃》實施后,力爭在2017年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萬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的新局面。
建設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平臺,形成跨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新模式,建成全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實現年加工利用再生資源2000萬噸,年減少細顆粒物排放2000噸。
具體而言,《行動計劃》提出了9項任務和33項重點建設與產業轉移項目,首先是協同利用尾礦和廢石代替天然砂石,建設針對京津的綠色環保建材供應基地,實現年利用尾礦廢石替代京津冀地區天然砂石用量1.2億噸。同時,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區建設鋼渣、礦渣、粉煤灰、脫硫石膏協同利用生產高性能膠凝材料和節能建筑部品。
此外,將通過多元化綜合利用尾礦、冶金煙塵等固體廢物,并構建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其中,北京重點建立逆向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分批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向周邊轉移。
畢俊生:天津重點依托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構建以廢舊機電產品、報廢汽車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再生利用產業為重點的環京津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鏈。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重點整合現有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和集散地,承接京津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