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市市政園林和林業局會議室,臺灣垃圾分類專家團詳細介紹了臺灣新北市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具體做法及成功經驗,為我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來自全市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區(功能區)及相關單位的近40名代表現場聆聽,積極交流。
據了解,目前我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2700多噸,其中主要的處理方式是焚燒和無害化填埋。然而無論焚燒還是填埋,所有的垃圾都是未經過分類的混合垃圾。這與我市環保城市及宜居生態的發展理念極不相符。加快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進程,也是目前我市環衛工作的重點之一,垃圾分類可謂迫在眉睫。
在這方面,臺灣新北市是一個成功的樣本。2005年,臺灣開始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計劃,民眾在垃圾排出時,必須按照資源垃圾、廚余、一般垃圾三種進行分類,否則將會被拒收,甚至被處罰款。新北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資源回收率因此大幅提高,從最初的17.40%增長至42.64%,極大地加強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將垃圾變廢為寶。
此外,新北市還執行垃圾費“隨袋征收”。據原新北市環保局局長鄧家基介紹,以前新北市垃圾費收取與珠海一樣都是“隨水征收”,不同的是新北市的垃圾費與用水量掛鉤,即用水越多交納的垃圾費就越多, “但隨后遇到了瓶頸,日均垃圾量始終徘徊在2200多噸左右。2008年起垃圾費隨袋征收后,垃圾量明顯下降,到2011年新北市日生產垃圾僅有1106噸。”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北市每日每人生產垃圾僅有0.29公斤,每年的垃圾費比以往少了600新臺幣。“新北市有400多萬人口,每天維持在1300噸垃圾。但是珠海僅有不到200萬的人口,垃圾每天卻有2700噸,實在是太多了。”鄧家基說。
昨日下午,臺灣垃圾分類專家團一行還參觀了我市西肯尾垃圾填埋場及垃圾發電廠。
熱點解讀
不按規定分類垃圾將受罰
在新北市,居民生活垃圾按三類分裝:資源垃圾,如紙張、金屬、玻璃、塑料、電池等;廚余垃圾,又分為熟廚余,如剩菜剩飯等(可以用來養豬);生廚余,如果皮茶葉等(可以用來堆肥);不屬于以上的便是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須使用專門的環保垃圾袋進行分類。廚余垃圾則必須濾干水分后裝于桶中。據介紹,每個回收點同時有多臺回收不同種類的垃圾車,居民可按照不同的垃圾分類,將垃圾交付不同的回收車。而環衛工人也會抽樣檢查,碰到分類不合格的垃圾將拒收。居民多次不按規定分類垃圾將會受到處罰。
誘導民眾零垃圾之生活形態
如何讓居民能夠心甘情愿地做好垃圾分類,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嘗試,臺灣垃圾分類專家表示,誘因制度非常關鍵,即讓社區、單位、老百姓能夠從垃圾分類中得到好處。
據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就開始在小學推行垃圾分類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從小便接受過相關教育的孩子,目前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
此外,如果居民上交一定數量的資源垃圾,可以獲得一些實物回報,如環保垃圾袋等。而新北市的終極目標是:誘導民眾零垃圾之生活形態,讓政府收不到垃圾費。
隨袋征收垃圾費減少垃圾量
新北市隨袋征收垃圾費效果明顯。“今天還有2000多噸垃圾,垃圾費隨袋征收的第二天,便直線下降到1000多噸。”原新北市環保局局長鄧家基說。
據了解,這種特制的環保垃圾袋,大小從3升至120升不等,袋上貼有防偽標志,在新北市的各個便利店基本都能買到,平均每萬人有9.9家垃圾袋代售點,而且還可以宅配。由于使用這種垃圾袋涉及到費用問題,所以居民們盡可能少使用垃圾袋,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北市的垃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