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以5%的速度增長,兩個主要垃圾填埋場將面臨提前封場的困境,預計2014年后該市生活垃圾將無處可去。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垃圾分類和處理工作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座談會上獲悉,增城將在今年內推進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到2014年其處理能力將達到2000噸/天。
現狀
現有填埋場2014年前“退役”
據介紹,增城市收運的城鄉生活垃圾量為1210噸/天,主要運往荔城棠廈垃圾填埋場和新塘陳家林垃圾填埋場。棠廈垃圾填埋場總庫容為143.6萬噸,1997年開始使用,于2011年底按國家衛生填埋場標準對該垃圾場完成整治。目前荔城街、增江街、小樓鎮、派潭鎮、中新鎮、石灘鎮和新塘鎮沙埔的全部垃圾均運往該垃圾場處理,每天進場垃圾量為560噸。按此計算,棠廈垃圾填埋場可使用至2014年6月左右。
陳家林垃圾填埋場屬簡易填埋場,占地面積11.32萬平方米,日進場垃圾約500噸,收集新塘鎮80%的生活垃圾,已使用15年。該垃圾場剩余庫區約30畝,按目前進場垃圾計算,最多再可填埋一年左右。該垃圾場沒有滲濾液處理設施,對周邊環境污染大。
經測算,增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以5%的速度增長,按此增長速度,兩個主要垃圾填埋場將面臨提前封場的困境,預計2014年后,該市的生活垃圾將無去向,“垃圾圍城”危機不容忽視。
探討
為焚燒廠周邊居民提供補助
在座談會上,廣州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艷華表示,就增城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垃圾處理要以焚燒為主,總體思路要以優結構、減量化、再利用為基本原則,推動城市垃圾處理逐步向焚燒發電為主的模式轉變。
她建議,增城垃圾焚燒場的選址要遠離居民密集的區域,選擇靠近江海、人口稀疏的地方,盡可能把對環境及市民的影響減到最低。
華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德漢認為,從增城的實際情況來看,應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推廣干濕分類,降低垃圾水分,從而降低運輸成本,減少垃圾焚燒過程中二惡英的產生,以免對環境及市民造成不良影響。增城的農村生活垃圾量小,可直接采用堆肥的方式處理,實現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農業。
廣東省建筑設計院市政分院環保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原效凱認為,增城市委、市政府要牽頭做好生活垃圾處理的實施方案,形成規范的制度體系。要為垃圾焚燒廠周邊的居民提供補助,并建立居民參與和監督機制,真正使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中。
市民代表表示,在垃圾焚燒場選址方面,政府要舉行聽證會,多聽取市民的意見,考慮多方因素后做出最佳選擇。
計劃
將在全市掀起垃圾分類熱潮
增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彭高峰說,下一步,將在全市掀起垃圾分類熱潮,從源頭上減量。同時,針對目前增城市城鄉環境衛生管理設施投入不足、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能力較差等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衛設施投入計劃,爭取年底前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類運輸體系。
他透露,增城將推進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并按照廣州市政府的要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動工建設,在2014年12月投入試運行,其處理能力達到2000噸/天的要求。還要推進陳家林垃圾填埋場綜合改造,力爭在2015年實現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的目標。